首页> 快讯> 详情

古诗中都有哪些词语 诗歌常用词语总结有哪些?_快播

2023-04-09 17:07:54 来源:抄写作文网


(资料图片)

抄写作文网小编为大家提供古诗中都有哪些词语 诗歌常用词语总结有哪些?来供大家参考,欢迎阅读。

语文古诗词中有哪些词性活用

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先说积累.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的时候,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的第一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那么,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些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再说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能够阅读其他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文言的学习规律和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掌握实词的意义.虽然《大纲》中只规定需要掌握150个文言实词,但实词掌握得越多,阅读水平就越高,这是不争的事实.掌握文言实词主要有4个方面: 1.词的古今异义.着重掌握词语古今意义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有的词义缩小了,还有的词义转移了.如1999年高考第11题D项"人灾,绝食者千余家"句中,"绝食"作"断绝粮食"讲,与今天的"绝食"意义完全不同.这是词义演变. 2.一词多义.文言中词的多义现象非常普遍,一个词往往少则有几个义项,多则有十几个义项,在学习时要随时总结,不断深化.如"发"字,在"见其发矢十中八九"(《*油翁》)中作"发射",在"顷之,未发,太子迟之"(《荆轲刺秦王》)中作"出发";在"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赤壁之战》)中作"点燃";在"发图,图穷而*见"(《荆轲刺秦王》)中作"打开";在"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五人墓碑记》)中作"发动";在"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中作"抒发";在"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君后援"(《赤壁之战》)中作"派遣";在"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中作"征发,征调";在"即道意中事,无毫发爽"(《促织》)中作"极短的长度单位,十毫为一发";在"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中作"开放"等.这些都是课内所见的,平时不断积累实词在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通假字.通假字是指本应该用甲字,而使用时却借用与其意义毫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替代它,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如"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中,"要"是通假字,而其本字是"邀".另有一些古今字,在课本中也列入通假字的范围,这是由于在古代有的字义项较多,后来就在原字的基础上另造了一个新字,以分担它的一个意义,原来的字叫古字,后起的字叫今字.如"莫"和"暮":"莫"是古字,"暮"是今字.从意义上看,通假字与本字是无关的,而古字与今字则是有关的.高中课本中涉及到的通假字和古今字大约不超过100个,识记起来并不困难. 4.词类的活用.古汉语有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某种语法功能,并且临时改变了词性,有的还改变了读音.这是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动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理解词类活用对掌握实词是大有好处的,但不必死记硬背.在平时学习、诵读过程中,即可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关键要用心去理解. 掌握虚词的用法.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较少,但使用的频率高,用法灵活,语法功能突出,因此也是学习难点之一.由于虚词常常分属于几类词性,故学习时首先要注意分清其词性,然后弄清其意义和语法作用.《大纲》规定要掌握18个虚词,2000年《考试说明》规定要掌握30个虚词.我们可以把这些虚词分为若干类来把握:以代词为主的有"之、其"等,以副词为主的有"既、但"等,以介词为主的有"以、于"等,以连词为主的有"而、则"等,以语气词为主的有"也、矣"等,另有兼词"焉"等.只要有了诵读的基础,掌握虚词应该比较容易把握文言句式.文言中的句式与现代汉语大体是相同的,我们只需掌握其不同的部分.这不同的部分主要是: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置句式和省略句式. 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判断词"是",而文言文中主要借助于"者"和"也",也可单独使用"者"或单独使用"也",甚至两者全省略,如"刘备,天下枭雄",就是个典型的判断句.此外,文言文中还可以用"为"、"乃"、"即"、"固"、"诚"等词来表示判断.当然,文言文中有时也用"是"来表示判断,如"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被动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借助于被动词"被",而文言文中表达被动的形式较多,主要有下列几种:(1)借助"见"、"于"、"见……于"来表示.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等.(2)借助"为"、"为……所"来表示.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羸兵为人马所蹈藉"等.(3)借助于"受"来表示.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等.(4)从语境本身来判断,这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如"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句中的"举"即表被动,是说"函谷关被攻占了";又如"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谋攻》)句中的"杀"字表被动,是说"(攻城的)士兵被杀了三分之一,可是城还是攻不下来,这是攻城的灾难啊."倒置句式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却十分普遍.主要有:(1)主谓倒置,一般为强调谓语,将谓语放到前边,如"小人哉,樊须也!"(《论语》).(2)宾语前置,有三种情况:①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该宾语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②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该宾语也置于动词的前边,如"大王来何操?"(《鸿门宴》)③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到动词的前边,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吞舟是漏."(《与陈伯之书》).(3)定语后置,现代汉语一般为定语在前,中心词在后,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情况.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介词结构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在动词前边的作状语,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而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明明在动词的后边,翻译的时候却必须作状语.如"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必须译成"向孙将军求救",而不能说成"求救向孙将军". 省略句式是文言文的难点,文言文中的省略现象十分普遍,必须具有较强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确切把握这种语言现象.它可以省略主语、谓语、宾语,还可以省略介词等.以上诸多现象把握并不困难,难的是要把这些知识在阅读实践中自如地运用.如2000年第11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威自京都省之 省:探望 B.不审于何得此绢 审:知道 C.自放驴,取樵饮爨 樵:打柴 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信:使者该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试与学过的课文作比较:A项的"省",读xǐng,作"探望",今天仍保留着这个义项,如"省亲".B项的"审",课内出现过多次,如《促织》:"审视,巨身修尾,青项金翅."("审"为"详细,周详");又如《察今》:"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审"为"观察,考察").而《归去来辞》:"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句中的"审"字也作"了解,知道"讲.D项的"信"作"信使"在《孔雀东南飞》中也早已见过:"自可断来信."此处似乎并不难判断.C项的错误比较明显,"取樵"是个动宾结构,"樵"是"取"的宾语,是名词,当"柴禾"讲,不能理解为"打柴". 文言的词语和句法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只要平时注意,到高三时大约只需花一天的时间,便可总结出来.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文言文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了几十篇文章,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文言文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时不好好学习课文,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那么,十个有十个是不会成功的.

诗歌常用词语总结有哪些?

古代诗歌鉴赏常用词语汪振学整理评价主旨类咏物言志、怀古伤今、怀古咏史、即事感怀、边塞征战、羁旅生活、深化主旨、意味深长、言近旨遥、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耐人寻味、发人深思、含蓄蕴藉、富有哲理、一语道破意境类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安谧娴静、雄伟壮阔、明快高旷、深化意境、意境深远、意境柔美思想感情类哀怨忧愁、激愤憎恶、欣喜欢快、离愁别恨、怀乡思亲、追古伤今、坚守节操、忧国忧民情感载体类杨柳-惜别圆月-思念落叶-失意春风-自得大海-开阔流水-叹惜古迹-怀旧梅花-傲骨抒情方式类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渗透景缘境生情状物移情感情细腻感情真挚托物言志语言风格类平淡清新绚丽质朴明快含蓄简洁洗炼使用典故类怀古伤今借古讽今借古言志诗歌风格类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豪放雄奇沉郁直率婉约含蓄清新风趣诗歌的个人风格类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孟)郊寒冷(贾)岛瘦"韩孟诗派"的奇崛险怪文章结构类自出机杼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颇具匠心新颖奇特浑然天成层层铺垫巧埋伏笔前呼后应层次分明曲折有致表达技巧类卒章显志托物言志象征衬托烘托渲染起兴寄托状物移情以小见大点面结合对比描写虚实相生以动写静想象联想粗笔勾勒浓墨重彩诗情画意古典诗词常见意象杨柳,古代文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到杨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留"与"柳"谐音"柳--折柳--惜别"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能留下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永《雨霖铃》词中有"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一句千古名句"杨柳岸"其中的韵味是"离别的人一观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入一杯酒,西出阳关无端人"因为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习俗因此杨柳和离别容易引起联想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有《折杨柳枝》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歌中提到行人临去折柳,以后常吹笛表达离愁后人诗中因此常把折柳、吹笛、怨别和思乡等联系起来这在唐诗中多有表现如李白《塞下曲》(第一首)中即有"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观"王之涣《凉州词》(又作《出塞》)中也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闺中*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一个"忽"字突出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感情?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看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另外还有"海上升明月,天涯海角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遥》)、"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等诗句,大体上也是这样的感情菊花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亲睐有人称赞它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严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王安石《梅花》:"远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诗句既写出了梅花的因风布遥,又含蓄地表现了梅花的纯净洁白,收到了香色俱佳的艺术效果陆游的闻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松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送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莲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梧桐梧桐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的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心灰意冷寂的氛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回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等杜鹃鸟,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远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洁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叫鸣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其他又如"可堪孤馆闭春寒冷杜鹃声里斜阳暮"(唐人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来回"(宋人王令《送春》)等都以杜鹃鸟的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回的情思鹧鸪鸟,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叫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诗中的鹧鸪都不是纯客观意义上的一种鸟严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叫了命折旦夕因此,寒冷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如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寒蝉叫我侧"(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等诗句也表达这样的情思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回》:"人回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回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回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回雁生相思病渗入渗出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意气消沉落碧潭水鸿雁悲叫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船中》)等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认识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如"鸿雁几时到,江糊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另外还有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的怀春如"倚门往返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鸳鸯指恩爱的夫妇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丁香,指愁思或情结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等等当然一个意象有时有着丰富多样的寓意,以上只是它们最常见的一种熟知这些意象的寓意对高考是极有意义的

古诗词中都有哪些指代的词语

你好第一人称:我,余,予,吾,仆,妾,愚,臣,寡人,孤,己,自第二人称:汝,尔,乃,若,而,子,君,卿,公,足下第三人称:之(他,他们),其(他的,它们的),彼,伊,焉近指代词:是,此,斯,之,然,兹,焉远指代词:其、夫、彼。旁指代词:它,他。

标签:

关键词:

上一篇:
下一篇: